芜湖三人入选首届“长三角大工匠”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6月28日上午,2023年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工会工作联席会议在上海召开,命名40人为首届“长三角大工匠”,其中芜湖有3人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王学勇、汪芳青、陈卫林。
据悉,首届“长三角大工匠”推荐人选原则上在沪苏浙皖已命名的省(直辖市)级工匠中产生,应具备技艺水平高、领军作用强、作出贡献大等条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荣誉者优先。同时,重点关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物联网、航空航天、新型显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纺织机械、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我市获此殊荣的三位“长三角大工匠”成绩突出。其中来自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王学勇扎根一线工作19年来,梳理21项运行模块管控方案,累计提出并整改问题200余项,申报12项专利,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实物质量,为公司新产品从概念车量产为商品车提供基础技术保障。同时建立总装专业新员工实操技能实训场,年培训新员工2000余人等,他不仅自己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等荣誉,指导培养的徒弟也不乏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从一名电焊学徒成长为高级工、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工匠年度人物,安徽海螺川崎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汪芳青焊接的产品被誉为“工艺品”。他以国内最高的焊缝一级标准成功完成盾构机螺旋输送机、盾构机仓壁焊接,顺利完成了安徽首台出口印尼盾构机的制作,填补了安徽省盾构机自主制作的空白;培养多名具备一级焊接标准的技能人员。
来自国营芜湖机械厂的高级技师陈卫林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解决了航空装备制造多项难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领衔的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体攻克了滑阀组合、柱塞等关键零部件300多项,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多万元。主持或参与省市项目10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大江晚报记者 芮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