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定位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编者按 9月21日,上海市奉贤区全面启动“长三角百家融媒体看奉贤”城市全纪录活动。此次活动由新华社长三角中心、新华网长三角中心联合中共奉贤区委宣传部策划发起,邀请长三角城市百家的主流融媒体记者,深入奉贤城区、乡村、企业进行实地采访,展现奉贤区在“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城市定位下,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南上海的战略锚点,承担上海大都市圈全球性功能节点的新貌。芜湖传媒中心民生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受邀到场,根据路线安排,一路走访并记录当地乡村振兴等领域成果与亮点。
奉贤乡村振兴有一套 :“三园一总部”+“椿萱庭”
新寺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外景
奉贤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同样成果显著。通过乡村资源和城市业态的深度融合,城乡居民收获满满。
“三园一总部”高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南桥镇,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奉贤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是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交会之地,更是奉贤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你既能享受大城市常见的设施品质和成熟的商业、文教、医院等配套,又能感受大城市罕见的茂密森林、清澈湖泊、悠然乡野,拥抱“诗和远方”。
南桥镇辖有11个行政村,是奉贤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之一。南桥镇推进“良渚江海生态商务区”建设,持续壮大“三园一总部”(即在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和宅基地上引进企业总部,结合农村的生态优势,建设庄园式、庭园式、公园式总部),形成集田园创意总部、科技研发、在线新经济、现代观光农业等功能为一体的“江南理想乡村”新样式。
南桥镇“三园一总部”项目位于六墩村,成为奉贤区“三园一总部”首批实验蓝田,以宅基地改革作为切入点,率先启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盘活宅基地资源,引入市场主体开发,将乡村资源转换为发展资源,形成村民增收、村级经济与农村环境、文化相融合的良性发展机制。“三园一总部”的建设以生态田园为底色,以现代化为风帆,高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如今,六墩村昔日的老旧宅基,摇身一变成为了企业总部,这是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的完美结合。不久前,上海澎之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搬入了六墩村“三园一总部”,拥有了自己的独栋办公楼,新装修的办公室窗明几净,员工也已陆续就位。由于奉贤的业务渐多,并期望田园办公风格的办公楼,这家本位于金山的公司果断选择来到了六墩村。
去年“三园一总部”总税收突破3.3亿元,村级集体净资产同比增长6.35%,集体可支配收入相较于2018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增加700万元。近期面向村民生活和服务企业总部双功能并重的最美河畔会客厅“鸭棚”也已完工,总部经济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椿萱庭” 实现乡村养老“住得近、住得起、住得惯”
柘林镇地处奉贤西南部,常住人口8.7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2.1万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36%。为进一步扩大和优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柘林镇利用农村特有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宅基嵌入式养老新路径——“椿萱庭”宅基养老。
9月22日,记者在柘林镇新寺村“椿萱庭”小院,6位80岁左右的老人在其中怡然自得。新寺村党总支书记叶飞宇对“椿萱”做了解释,“椿萱”代指父母,“椿”指父,“萱”指母,取椿树长寿、萱草忘忧之意。这是“椿萱庭”宅基养老点命名的由来。
2023年5月,全镇首家“椿萱庭”——新寺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正式投入运营。养老点建筑面积约为350㎡,可入住的人员为10人,目前已有6位老人正式入住。总体设计风格相较传统养老机构,新寺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更像是一处玲珑的乡村民宿。建筑分上下两层,内部装修全部采用原木设计风格。房间全部采用套间模式,配有独立卫生间和梳洗台。用餐区可容纳20—30人同时用餐,平时也可作为日常开展活动的场地。考虑到农村老人的日常需要,新寺村“椿萱庭”还配有一处医疗站,由乡村医生定期坐诊。同时,淋浴间安装了全套助浴设施,由工作人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助浴服务。
除了完善的硬件,“椿萱庭”的“软件”同样出彩,各项服务全力贴合农村老人的实际需求。为了确保服务质量,椿萱庭所有工作人员皆由村级社会组织负责统一招募。招录人员主要为本村村民及志愿者,经统一培训后上岗。本村的工作人员,既熟悉本村语言,又了解老年人生活习惯,使老人更具归属感。同时也为本村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目前,除了已经投入运营的新寺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外,迎龙村、金海村、临海村等第二批“椿萱庭”宅基养老点也已投入建设。后续,柘林镇将在全镇各村进行点位布设,让全镇农村老人都能享受到最暖心的养老服务,实现老年人“住得近、住得起、住得惯”的家门口健康养老、快乐养老的梦想,已不再遥远。
大江晚报记者 吴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