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卫生防疫节”
字体大小: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此时气温升高,百虫活跃,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会打扫庭院、佩戴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等,这都反映了古人朴素的防病防疫意识,端午节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端午将至,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任良马告诉记者,端午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夏至前后,从古代中医的角度看,时值暑湿当令,雨水活动频繁,蚊虫大量繁殖,易使人患病。为了辟邪气、保健康,大家通常会吃粽子、插艾叶、龙舟竞渡等。
端午传统里有饮雄黄酒一说。任良马介绍说,雄黄其实是一种矿物质,主要成分是硫化砷,能够杀虫,雄黄酒是在白酒或黄酒中掺入少量的雄黄。雄黄经煅烧会分解为有毒的三氧化二砷,所以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并不建议饮用雄黄酒。
端午还有熏艾草的传统,这在如今仍然流行并且提倡。艾草本身有疏通经络、温阳去湿的功效,其产生的特殊芳香还能驱蚊杀菌、净化空气,可以强身健体,并辅助居室消杀。
端午必吃的还有粽子。专家表示,粽子不宜冷食,尽量趁热吃。它以糯米为主料,淀粉含量高,变冷后不易消化。粽子不宜多食,无论甜咸,吃得太多容易腹胀,要适可而止。粽子也不宜空腹吃,糯米在胃里待的时间较长,可能增加胃酸分泌,造成肠胃负担。甜粽含糖量高,咸粽含脂肪量大,不宜在睡前两小时内食用。某些粽子有肉、蛋黄、红枣、海鲜等,属于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的食品,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心脏负担,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慎食。某些粽子有鱿鱼、干贝、鲍鱼等海鲜类食材,属于高嘌呤的食品,痛风患者应避免食用。吃粽子的同时建议搭配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也可佐以蔬菜水果。
芜湖日报记者 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