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艰苦创业圆梦想  不忘初心富乡亲

字体大小:

新时代的和美乡村,需要专业扎实、能力超群的“新农人”发挥头雁作用。在湾沚区花桥镇,就有这样的“领头雁”,她放弃了光鲜亮丽的白领生活,选择扎根乡村,用所学所长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建功立业。她时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一腔热血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她就是芜湖市湾沚区马荣花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马荣花。

敢闯敢拼  她是田间地头的“铿锵玫瑰”

面朝黄土,脚踏泥泞,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田间地头总有马荣花穿梭忙碌的身影。“回乡兴农是我一直想做的事。”2010年10月,马荣花放弃了城里安逸的生活,带着辛苦积攒的70万元积蓄,回到丈夫的家乡湾沚区花桥镇,成立了芜湖县能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花桥镇花桥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马荣花成了从事蔬菜种植的“新农人”。

“干农业不能怕苦,更不能怕失败。”这份执拗,让马荣花遇到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都敢闯敢拼。2012年“海葵”台风来袭,马荣花倾尽积蓄搭建的100多亩大棚全部毁于一旦,情急之下,她把自己瘦小的身躯和大棚捆在一起,但“所有积蓄还是打了水漂”。

迎难而上,马荣花扩大产能,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开展规模化生产,2017年基地面积达到了2000余亩。同年,研发的“活体运输盆栽蔬菜”技术因不易倾倒、不易损坏的优势,又顺利打开订单农业新局面,并成功建起了立体种植大棚、无土栽培实验棚等。“干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马荣花用勇气和汗水,在挫折中闯出新路。

科技兴农 她是智慧农业的“行家里手”

雨过天晴,马荣花的蔬果大棚又恢复了昔日的热闹。  漆黑锃亮的夏黑葡萄,已经压弯了藤蔓;绿油油的木耳菜,从盆里探出脑袋;红彤彤的火龙果已陆续成熟,像一个个小灯笼垂挂在蔓条上……说起自家的蔬菜瓜果,马荣花一脸骄傲:“用的是蘑菇渣、稻壳、草木灰这样的有机肥,都是原生态的,肥力效果好,产生的活性物质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和农产品品质提升。”

创业之初,马荣花就认准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之路,坚持种菜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并与安徽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寻求技术支持。整地、灌水、收菜、挂果……每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做农业需要扎根土地,了解每寸土地的属性,每种作物的特征。”为此,她不断用技术攻坚的方式提升农产品品质。

2020年,马荣花建起了自己的大棚厂,从源头优化播种方式。“我们的大棚是钢架结构的连栋大棚,抗风抗雪,大棚里还有自动化的滴喷灌设备。”马荣花兴奋地指了指棚头方向,“我们在泵房设置了电子显示屏,水管接到地头一路铺开,在显示屏上操作,即可自动喷灌,自动施肥。”在自动化“大棚管家”的加持下,占地200多亩的高端花卉、高端水果长势喜人。

2017年,马荣花研发的“沿江地区大棚瓠瓜一年多茬高效模式研究及产业化”通过了省级成果鉴定,撰写的“种田”论文分别在《安徽农学通报》《安徽农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4项产品生产企业标准成功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其研发的“活体运输盆栽蔬菜”成为安徽首创,并迅速打开市场。

心系乡亲  她是带动致富的“领路先锋”

“兴农”之路上,马荣花始终没有忘记周边农户。“要把关键技术教给他们,才能真正带动致富。”马荣花总尽己所能将种植技术倾囊相授、悉心指导,并为合作社成员及其周边农户提供优良的种子和肥料,帮助他们提升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同村的陈尚才夫妇和马荣花一样从事蔬菜大棚种植,但效益一直不好。从2012年起,马荣花就拉着他们夫妇一起干,教授他们新的种植技术,产品品质有了显著提升。经过多年发展,马荣花蔬菜专业合作社规模从原先的70多户,发展到160多户,举办各种培训班、观摩会30多期,参加人数达1000多人次,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平均每户年收入约9万元。合作社也先后被授予芜湖市市级蔬菜标准园、芜湖市巾帼创业基地、安徽省省级蔬菜标准园等荣誉称号。

马荣花还积极为村民开展就业帮扶指导,提供田间管理、捆扎蔬菜等适合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工作,完成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多达数百次,并将培训重心向残疾人士、低保户、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倾斜。她牢记党员职责,主动通过个人、妇联、商会等途径,对弱势群体进行上门慰问。

马荣花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合作社的生产规模,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助力创收增收。“我相信,只要兢兢业业地干,踏踏实实地做,一定能在这块沃土上成就梦想。” 乡村振兴,马荣花初心如磐。

芜湖日报记者 汪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