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人不下田,也能种好地!

字体大小:

无人收割机在田间作业

10月17日午后,在芜湖市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庄村的一个无人化农场基地内,随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在平板电脑上按下启动键,不远处,无人收割机驶入600亩智慧“芜湖大米”农田开始收获作业。基地自主研发的无人化农场云平台上,醒目地显示“平均亩产650千克”。安徽省首个水稻无人化农场,迎来了秋季丰收。

从6月5日播种到10月17日收获,这批智慧“芜湖大米”没“见”过头顶草帽、肩扛锄头的农民伯伯。无人播种机把它们播入无人农机翻整好的田地,分布四周的土壤墒情、稻田水位、土壤水势等各类智能监测终端设备与它们日夜相伴,“农田鹰眼”智慧巡田无人机不时从它们的头顶掠过,一旁还有自动气象站和虫情测报灯24小时不间断地呵护。它们生长环境怎样、长势如何、有无虫害,所有数据都被实时录入后台系统进行智能化分析。系统与农技专家会商后,再因地制宜地制定灌溉、施肥、施药处方决策以及收获日期决策,并由无人农机精准执行。

安徽中科智能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山无人化农场基地建于2022年5月,是安徽首个水稻无人化农场,目前已实现水稻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随着对相关数据不断收集分析,无人化智能系统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实践表明,无人化农场的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实现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慧化管理,真正做到了人不下田,也能种好地!”见证安徽首个水稻无人化农场迎来秋季丰收,长期致力于推广智慧农业的罗锡文十分欣慰。

无人化农场节水减肥、产量提高,解决了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减少了污染和资源浪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芜湖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目前全市智慧“芜湖大米”种植面积逾45万亩。2023年起,芜湖在智慧“芜湖大米”示范片内开展无人化农场场景应用,全市现有应用场景4个,上述无人化农场基地即是其中之一。据芜湖市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丁卫东介绍,下一步,芜湖市将加大力度推广无人化农场场景应用,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大江晚报记者 邬杨 吴敏 文 汪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