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智慧农业 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丰收在望的智慧农田
智慧农场数字显示大屏
芜湖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近代“四大米市”之一。10月21日,记者在芜湖市中联重科峨桥智慧农场内看到,规整开阔的稻田里,进入成熟期的单季晚稻金灿灿、沉甸甸,丰收的乐章已经奏响。
“我们种植的智慧‘芜湖大米’,籽粒细长、晶莹剔透,蒸煮后清香扑鼻、柔韧可口,很受市场青睐。”今年秋收时节雨水较多,收割时间比往年稍晚,中联智慧农场的技术服务人员孙亚洲来到田边,监测水稻成熟度,操作田间智能设备,及时排干多余水分,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做好准备。
孙亚洲告诉记者,智慧“芜湖大米”的关键,就在于对水稻种植全过程的数字创新和应用。他打开手机上的“中联智农云”软件,点击“长势监测”,整块稻田的实时监测影像立即呈现,“绿色代表长势正常,如果发现部分区域呈现黄色或者红色,我们可以通过启动监测无人机飞往异常点拍摄现场照片,自动上传后进行图像分析,根据智能分析结果进行精准处置。”
随着孙亚洲的操作,稻田旁木屋上的一架监测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田间灵活穿梭,完成巡田任务后,自动落在木屋顶上的无人机槽中。放眼望去,偌大的稻田里静悄悄,不见农民的身影,而是农田鹰眼、智能化虫情测报灯、水位传感器、智能闸门摄像头、土壤墒情仪等智能设备在“值班”。这些智能设备为水稻种植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操盘手”和“智慧脑”,农民再也不用拿汗水换收成,而是可以足不出户,轻松坐等丰收。
“过去很多决策只能依靠人工,大家都是凭肉眼去看,凭经验决定。”附近的农户告诉记者,今年虽然雨水天气较多,但智慧农场里的水稻长势良好,根据目前的长势和穗形判断,预测今年产量要超过去年。“我们通过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形成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实现了水稻生长全过程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保证了水稻的增产提质,实现了亩均降本110元、增产14.3%的种植效益。”孙亚洲说道。
今年32岁的孙亚洲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学习遥感技术的他是深耕智慧农业的“新农人”,平日里主要负责为附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谈及为何投身智慧农业,他说:“小时候看着爷爷奶奶和父母种田,农忙时候从早晨天不亮忙到晚上月亮出来,人晒得黢黑,十分辛苦,我就想着以后要把高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让农民们能轻松种田。”他指着稻田边的智能农机库说:“你们看,我们有无人播种机、无人抛秧机、无人收割机等智能农机,秋收时,机械取代人工,保证颗粒归仓。”
曾经,多少辈勤劳的芜湖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用汗水浇灌着土地换来收成,而如今的芜湖智慧农场,芜湖“新农人”们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驱动“智慧农业+智能农机”双引擎,闯出了一条智慧农业的新“稻”路。
大江晚报记者 顾娅 实习生 谢雪琪 文 记者 吴安亚 摄
□数说芜湖
芜湖聚焦智慧赋能
加快发展数字农业
近年来,芜湖市以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和稻米产业互联网为抓手,以智慧“芜湖大米”产业为基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发展先行样板。
在基础建设方面,全市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73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616个、库容15.5万立方米。在人才支撑方面,成立市智慧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在无人化农场建设、数字农业生产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指导,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20多人。组建市数字农业创新发展联盟,吸纳高校院所、信息化企业、农业企业等70余家成员单位,开展系列培训交流活动。在科技创新方面,结合高校科研优势、农业企业创新优势,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强化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遴选发布稻麦无人化农场、智慧稻米全程数字化种植等农业技术100余项。
目前,芜湖已建成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2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3家,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10家,入选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2个,打造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143个,推广种植智慧芜湖大米45万亩,智慧“芜湖大米”相较于种植普通大米亩均节本超110元,亩均综合效益提升170元。
大江晚报记者 顾娅
□记者手记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
秋收在即,偌大的稻田里,田间管理看不见农民的影子,只有无人机在巡田;收割稻谷,只需动动手指,让智能农机去“忙碌”。在芜湖的智慧农场里,记者真实感受到科技取代人工,种田正在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轻松。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75年的农业变迁,是一部科技与创新的奋斗史。近年来,芜湖的智慧农业迅猛发展,涌现了多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像孙亚洲一样的掌握先进技术的年轻人投身农业生产,“新农人”有抱负、有前途,他们在田间地头用科技奏响了新的青春乐章。
大江晚报 顾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