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丰收画卷背后的硬核科技

字体大小: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伏羲农场

编者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不仅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更是一首写满收获的诗。今日,请随我们一起上秋山、看丰景,立足全市,阅视成果,从智慧农业、城市建设、劳动教育、市场消费四个方面,聚焦芜湖人的“秋收”。

未来农业是什么样子?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繁昌区合作打造的5000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伏羲农场,就可以预见未来。

成片的稻田里只见机器不见人。田间奔跑的是没有驾驶舱的拖拉机;仪器在田里走一遍,就能给田地做一个“CT”,让土壤成分一目了然……伏羲农场工程师项叶华介绍道:“繁昌基地是中国科学院‘伏羲计划’首个示范基地。”2021年,中科院计算所孙凝晖院士回到家乡繁昌,依托“数字农田”开展基于水稻种植的“智慧农业”的探索,以“鸿鹄”第三代智能农机和“伏羲农业”模拟器为核心,打造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种植示范区,为我国未来农业打造“健壮的体魄”和“聪明的大脑”。

增产丰收的核心“密码”,就藏在土壤信息里。在伏羲农场数据智慧中心,项叶华打开农场的土壤数据分析介绍说:“伏羲农场的第一个创新是实现耕地分级管理,把田地分成一个个网格,每一个网格都建立一个数字档案,结合伽马能谱射线的方法精准测定,为开展精准农业提供本底数据。”

精确收集土壤信息,离不开“测土机器人”给土壤做“CT”。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伽马能谱测土仪,不用深挖,手持或者搭载机器就能轻松实现实土检测,提供快速准确的耕地基础数据,建立土壤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推演,给出土壤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精准建议。

在智能农机库,我们看到了没有驾驶舱的“鸿鹄”第三代智能农机,它们能按照设定路线实现无人旋耕、收割等多种功能。

“2023年10月,繁昌伏羲农场基本建成,今年是我们第一次秋收。我们通过耕地、作物、农艺数据的‘采集、分析、决策、执行’闭环管理,提升了耕地生态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节本增效效果达到16%以上。我们刚刚进行了一个测算,预计种植成本由每亩840元降低至768.3元,每亩共降低了71.7元,产量效益提升144元,合计亩均节本增效215.7元。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每亩节本增效400元。”

在丰收的伏羲农场,我们感受到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正在为芜湖的农业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力”,田间地头涌动着科技动能,未来农业的样子正在探索中不断成型。

大江晚报记者 顾娅 实习生 谢雪琪 文  记者 吴安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