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涉农社区的振兴“三部曲”
“书记啊,你们把路修得这么好,害得我年初进的胶鞋一双都卖不出去了!”看到社区同志路过自家的杂货店,鸠江区清水街道周圣社区的村民徐先保忍不住倒起了“苦水”。社区第一书记褚敏则笑呵呵地回应道:“先修路、再治水、搞发展,这是社区年初就定下来的事,下次你进货要多留意社区的公告,别再进错了!”
一段走村串户的日常对话,折射出一个城市涉农社区今年的大变化。周圣社区是地处鸠江经济开发区周边的一块“飞地”,也是鸠江区为数不多的农业保护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然而,由于经济作物体量小、地理位置相对较偏,最近几十年间周圣的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村里10个居民组道路未硬化,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农作物运输也不方便,与群众的期盼有着不小的差距。同时,由于年久失修,整个村子蓄水灌溉的主动脉——大龙塘数十年未清淤,河床抬升导致汛期排水不畅、旱时蓄水不足,给承包种植经济作物的大户造成损失,逐渐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一个“老大难”。
借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东风,社区发展迎来了转机。今年初,按照区、街道、社区“50%、30%、20%”的出资比例,由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牵头,褚敏带领社区“两委”一班人,谋划社区蝶变的“三部曲”——修路、治水、干产业,力图一举打破制约社区发展的几大瓶颈。
记者日前来到社区时,只见整齐划一的“村村通”道路已经修到每个村民家门口,5公里的硬化道路既解决了村民出行的燃眉之急,也畅通了车辆运输农产品的渠道,连修理电动车的店主都感叹今年生意差多了——路修好了,电动车搁浅、翻车的概率大大降低。来到位于社区中心的大龙塘,尽管已近年关、寒风凛冽,清淤工作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人员站在几乎与河岸齐平的淤泥滩上紧张作业,预计明年1月就能将几十年的淤泥顺利清除。褚敏说,路通了、河清了、岸绿了,周圣的转型发展也就有了契机。在社区“两委”规划的蓝图里,围绕大龙塘而建的农家乐、老少皆宜的采摘园、采用传统手艺的木榨油厂、鱼虾共养的循环经济业态应有尽有,这是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一步。
在“三部曲”谋划过程中,社区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走访动员等形式,帮助群众细算发展账、长远账,以看得见的利益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群众积极性,圈围侵占池塘等现象得到了很大遏制。
在社区生活了一辈子的老教师张清霖曾经见证过社区昔日的“辉煌”——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万春圩围圩造田时,周圣地区产出的油菜籽颗粒饱满、远近闻名,成为周边城市的“抢手货”。如今,周圣的“蝶变”让老人看到了振兴的希望,围绕大龙塘、三圣庙等文旅资源,他憧憬着一幅村民临水而居、产业欣欣向荣、游客络绎不绝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而随着社区谋划的“三部曲”一一落实,画卷正一点一点变为现实。
芜湖日报记者 赵云涛 张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