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当咖啡与乡村相遇 品出的不仅是“诗和远方”

字体大小:

游客在来福咖啡馆露台休憩   记者 黄梅 摄

位于中分村的缓慢咖啡馆   记者 卫晗慧 摄

吹着掠过田野的风,轻轻抿上一口拿铁,同伴举起相机“咔嚓”一下,你便与眼前的青山、碧水同了框,是不是很惬意?

当咖啡与乡村相遇,便有了“村咖”。截至2024年,全国共有4.4万余家咖啡馆位于村里,“村咖”数量较多的省份有云南、广东、安徽、河南、浙江。

近两年,在芜湖,“村咖”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用氤氲的咖啡香气串联起都市向往与乡村脉动。

喝的不只是咖啡

4月5日,清明假期的第二天,走进位于湾沚区六郎镇小陶村的来福咖啡馆,一扇大大的玻璃窗随即映入记者眼帘,田野如流动的油画嵌入窗框,浓浓的春意透过玻璃沁入眼底。由民居改造的空间内,原木家具与咖啡杯墙相映成趣,柔光滤过绿植洒在斑驳的桌面上,宁静与悠然扑面而来。

布粉、压粉、萃取……来福咖啡馆主理人韩程熟练地操作着,不一会儿,一杯香气扑鼻的咖啡就到了游客武敏敏的手中。

“早就听说这里有一家稻田咖啡,这个季节虽然看不到稻田,但油菜花田也很惊艳,不需要选取角度,随便一拍都是‘向往的生活’。”武敏敏家住鸠江区,小陶村是她与家人朋友“乡村一日游”的最后一站。“上午去看了六郎花海,中午去官巷吃了农家乐,刚刚到小陶村,经过花田手作,就到了咖啡馆。”武敏敏感慨地说,她是北方人,大学毕业后就定居在了芜湖,来福咖啡馆打破了她对乡村和咖啡馆的固有认知,“这次慕名而来,虽然需要排队等待一个位子,但却值得,点一杯咖啡,吹吹风,看着花田发会呆,太舒适了”。

被小陶村的艺术氛围折服的,也包括来福咖啡馆主理人韩程。凭借着小陶村市集,曾经鲜为人知的传统村落小陶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出圈”,化身为网红村。韩程和小陶村初见于2024年5月,他以自由艺术工作者的身份参加市集,“这里的烟火气、独特的乡土风光、热情的村民,触发了我去做‘村咖’的想法”。2024年9月15日,以稻田为主题的来福咖啡馆火爆开业,客人多集中在20-40岁之间,除了芜湖人,来自周边省市的也很多。最忙碌的时候,单日卖出咖啡超800杯。

“来‘村咖’的大多是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在‘村咖’里喝的不仅仅是咖啡。”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师、小陶村市集的发起人黄勤茹认为,“村咖”多位于城市近郊,有田园、湖泊、山林等自然美景,为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压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提供了自然疗愈的“理想之地”。

这里还有故事和梦想

“村咖”的兴起,离不开一群有梦想的创业者。

1994年出生的芮致强,是土生土长的陶辛人。他先后在深圳、杭州、合肥等地工作了7年,是一位摄影师,也是一位咖啡重度爱好者。每次工作之余回家,芮致强总会不自觉地拿起相机,去定格家乡的一草一木、夏荷冬雪……在朋友圈里发个九宫格,接受大家对家乡的赞美,芮致强倍感骄傲,也心起涟漪。2020年,他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决定将乡村与咖啡结合起来,开启创业之路。

芮致强前往宣城、安吉、云南等地学习,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店面的布景,从如何有效运营到如何更好地与乡村相融,了解的越多越有信心。2024年5月,他的第一家咖啡店——荷塘咖啡在陶辛水韵开业。这家咖啡店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年只营业两个月,与荷花盛开的时间无缝对接。但这却无法满足芮致强对“村咖”的想象。2024年12月23日,位于罗保社区龙尾张自然村的村口咖啡馆正式开业。在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芮致强通过细节的打造,将年代感和现代风进行了融合,处处体现着“90后”摄影师的独有眼光与思维。村口咖啡馆凭借着龙尾张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社交媒体的传播,实现了开业即盈利。

与返乡创业者芮致强不同,缓慢咖啡馆主理人毛嘉逸是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的“新村民”,来自浙江衢州。毛嘉逸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大学环境设计专业,2022年来芜入职了一家设计公司,但她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开一家咖啡馆。“因工作的原因,去了不少乡村,发现中分村的人流量较大,于是就设计了这家咖啡馆。”2024年11月正式开业的缓慢咖啡馆,原是一处依山而建、形制比较狭长的民房。在咖啡馆设计之初,毛嘉逸和她的团队就因势而为,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物件,建成后的咖啡馆里保留并修缮了原有的砖窑和灶台,并以传统的木梁、小瓦将屋顶翻新如旧,古朴风尽显。

毛嘉逸坦言,因中分村本身就是芜湖新兴文旅打卡地,节假日人流集中,日常客流也相对平稳,咖啡馆目前处于“节假日驱动型”运营模式,未来计划通过强化文化体验、开发周边产品等方式提升复购率。

“流量”如何变“留量”

伴随着“村咖”火出圈,那一缕“咖啡香”也给乡村带来了新机遇。

2024年4月23日,南陵县何湾镇绿岭村党总支副书记郭林随手拍摄的一条绿岭河道古桥的视频,引来了“村咖”——绿野咖啡馆的入驻。“绿野咖啡馆自2024年7月开业以来,给绿岭村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郭林告诉记者,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还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绿岭村的知名度,为后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等打下了基础。

“出圈”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将“流量”变“留量”、将“网红”变“长红”,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村咖’热潮背后也可能存在同质化严重、持续运营困难等问题,这个是需要警惕的。”黄勤茹坦言,构建更深层的文化连接,比如城市与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等等,是“村咖”未来发展的关键。

“不能千篇一律,要深度挖掘乡村本土文化,比如结合当地的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打造独一无二的‘村咖’文化。”郭林表示,那条吸引“村咖”来到绿岭的视频背后,是乡村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乡土文化底蕴,游客来村里喝咖啡,不仅是味觉享受,还能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这种差异化才是吸引力。

咖啡馆的主理人们在注重创新和品质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行动着。懂家乡的美更懂“城里人”需求的芮致强,在采访中反复提到了“为客人提供情绪价值”这句话,并不断放大自己的摄影专业优势。“我们专门按照季节进行布景,之前是‘年味’,现在是‘春天里’,每一次换景,我都会拍样片上传社交媒体,供客人拍照参考。”

韩程一直在“深耕内容”,思考着如何将乡土与艺术深度融合,希望通过咖啡找到乡土文化的新表达。如今,他正在小陶村打造“咖啡+面包+艺术”空间,不断夯实乡村文旅的“流量密码”。

当咖啡香渗入乡村的沃土,这些在田野里不断成长的故事和人们,正酝酿着比拿铁奶泡更绵长的回甘。

大江晚报记者 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