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芜湖海关旧址焕新开放
市民、游客进入关廨大楼参观
昨日下午5点,老芜湖海关旧址开放仪式在关廨大楼门前广场上举行。作为安徽省最早的近代海关建筑之一,这座建筑以“城市会客厅”的全新身份重回大众视野,通过数字科技与历史叙事融合,为市民、游客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傍晚的江风拂过砖红色外墙,长江波光与中西建筑文化共存的建筑相映成趣。“时光回响·老海关的百年风华”数字体验区成为焦点:AR沙盘动态还原1930年前后港口贸易盛况,虚拟展厅串联起近代海关发展脉络。二楼文化展区,154件珍贵藏品中既有清代海关档案,也有潘玉良油画代表作,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小时候听老一辈说这里是‘洋关’,每天收取数不清的‘洋钱’,就一直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今天是第一次走进来观赏,里面的展品让我更加了解家乡芜湖的厚重历史,老芜湖海关在我面前‘活’起来了!”游客张师傅高兴地告诉记者,他曾是一名海军战士,对与“水”相关的历史与文化特别关注。“老芜湖海关保存至今非常不容易,‘五一’假期我会带儿子来参观,让他对芜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市民孙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芜湖在明清时期工商业已极为繁盛,就设有芜湖工关、户关。1876年9月,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1877年2月18日,芜湖海关设立,被定为三等海关。同年4月1日正式开关,对外通商,专门征收轮船船钞税、轮船输出入货物税等,由英籍税务司管理关务,兼管港口航政,代办邮政、气象等方面业务。芜湖海关初建时,租赁民房,办公地点设在青弋江口西北、中江塔附近。1917年在租界内陶家沟以南的轮船招商局码头旁征购50亩地,耗资19.4万两关平银,濒江建成一组建筑群。1919年迁入,现仅存关廨大楼,为当时海关人员办公处。从1877年至1935年,历任芜湖海关税务司的有28人。各国洋行纷纷涌入,如英国怡和、太古洋行,美国美孚洋行,日本三井、三菱等。1900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贸易货值占全国比重3.2%。1925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贸易货值达到历史最高值,约6403万两关平银,较1877年增长近40倍。
芜湖海关的设立,促进了以芜湖为中心的皖江区域人流、物流规模,扩大了芜湖在全国的影响。如1920年,经由芜湖海关登记的轮运旅客高达112万人次,已是芜湖城市人口的近10倍。时人评价道:“芜湖关一开,屹然与上九(九江)下镇(镇江),鼎立为长江巨埠。”1938年1月海关闭关,人员南撤。1946年,芜湖关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裁撤,由金陵关兼管。
今天的芜湖是“空铁水公”齐备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024年,芜湖进出口总额达1471.66亿元,占全省17%。其中,芜湖港是全国内河第六大港口,去年集装箱吞吐量162.9万标箱,连续9年占全省比重近60%,通过“江海联运”可到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安徽名副其实的“最大出海口”。老芜湖海关旧址的重新开放,既是芜湖活化历史建筑的生动注脚,也是芜湖开放包容的见证。
大江晚报记者 吴安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