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子矶旁有新河
“渡江第一船饭店”独特造型
小龙口特色街区
“渡江第一船饭店”内,服务人员正在摆放碗筷
车行至繁昌区荻港江畔,只见一岛兀立江中,险峻奇秀。岛上修竹翠绿,古道古阶,青苔苍苍,古银杏、古塔、鹊起庵、黄公阁,既见证了沧桑,又惊艳了时光——我们知道,“长江二十四矶之首”板子矶到了。
新河村党总支副书记赵嶙磊在离村部几百米远的板子矶渡口,招呼着一支来自芜湖的研学队伍上船,并热情安排参观路线:上午登矶览江山胜景,重温红色记忆,感悟渡江精神;中午在“渡江第一船饭店”吃农家饭,购荻港香菜等农特产;下午打卡和美乡村赭圻村东西冲,乐享田园风光,体验山野之趣。
“一次出游,多种体验,今年以来,来找我们‘私人定制’旅游线路的客户络绎不绝,最近还接待了一家合肥企业的团建。”赵嶙磊乐滋滋地说。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板子矶这样独具发展潜力的资源,新河村却并不是芜湖周边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现在来新河村,还能看到水泥行业带来的遗痕。以前到处都是碎石子、灰尘,连树上都落了厚厚一层灰。村前通往码头的236国道上,主要跑的是大货车,路轧得坑坑洼洼。”谈及发展的老路,新河村党总支书记高恒玉直摇头。
近年来,随着繁昌区和荻港镇大力推动矿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洗尽铅华”的绿水青山,被唤醒了!
2023年,新河村尝试利用村内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当年8月,“渡江第一船饭店”试营业,由新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独资的荻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管理。
走进饭店,宛若一条船的造型别具一格。内部装饰采用怀旧风格,用老照片、老物件、标识标语等营造出浓浓的年代感,还特意布置了一个渡江战役的小型展馆,营造出独特的用餐环境。据介绍,目前饭店每月营收约15万元,已成为新河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在带动近2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的同时,还开辟了村民自种蔬果、自养畜禽的销售渠道。
“开办‘渡江第一船饭店’,是红色资源赋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次有益尝试,充分验证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高恒玉语气坚定。
尝到了转型的甜头,新河村积极争取,并于2024年成功入选安徽省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中第二批次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并纳入荻港片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一期)。多重政策叠加为发展注入活力,推动着代销店、供销社、咖啡馆等一系列文旅景点相继落地。
据高恒玉介绍,目前新河村有19项建设内容,主要为打造以“渡江第一船饭店”为代表的小龙口特色街区,以及建设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洼里。其中,既大手笔提升村居环境,如将全村900余户污水入网,开展改厕、道路及亮化提升等,又对生态“旧账”进行修复,如对流入长江的总长约1.5公里的芦南山河(新河段)进行改造提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既建特色民宿、红色文化研学中心(红星剧院)、创客之家酒店、停车场及旅游公厕,以提升旅游功能和承载力,又打造新河市集、发展夜游经济、推出田园小火车及农事体验等旅游新场景,不断丰富游客的选择。
“别看现在村里是一个‘大工地’,预计年底就能迎来大变样,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让他们留得更久。”高恒玉自信满满地说。
引流的,不止景区化的硬件环境打造。近年来,市第九批选派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李君婷带领驻村工作队,以梳理红色故事、挖掘文化内涵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创作并传唱村歌《新河,新河》,与国家级非遗铁画锻造技艺相结合,推出文创产品——渡江第一船铁画,在开辟村民增收新渠道的同时,推动乡村旅游链条不断延伸。“今后,我们想发展更多本村人成为‘讲故事的人’,将新河的特色和魅力说给游客听,让他们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记忆,以增加游客黏性。”李君婷说。
临近中午,新一批游客即将来“渡江第一船饭店”就餐。服务人员叶显兰和同事有序地摆放碗筷。孩子考上大学后,她赋闲在家,一直想就近找份事干。饭店开业后,她在离家5分钟路程的地方工作,每月工资3000余元。心满意足的叶显兰手上动作不停,嘴里轻轻哼唱起《新河,新河》:
板子矶,江横流,千帆尽,绕不出这乡愁,鹊屿天光迎解放,百万雄师,惊涛拍岸,浪里现渔舟。
小龙口,开新河,沧桑变,惹历史亦回眸,芦荻旧地换新颜,和让精神,齐心协力,平地起高楼。
有一种热爱叫新河,一衣带水,我们风雨共同舟;有一种进取叫做新河,百舸争流,我们勇立在潮头。
……
芜湖日报记者 付君兰 文 陈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