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悦”动
繁昌人民体育公园 记者 陈剑 摄
晚上7时,弋江桥下芜小园·通津园里渐渐热闹起来。乒乓球台处,球拍击球的声音此起彼伏;健身设施上,人们卸下一天的疲惫;小广场里,健身操跳出欢快的节奏。这处桥下空间原为绿化带,经提升改造,变身集乒乓球场、健身点、步道为一体的多功能运动场,服务周边多个住宅小区,成为“全龄友好、全民共享”的体育场地新空间。
像这样“见缝插针”的健身空间,如今在芜湖随处可见。便民利民的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口袋体育公园等健身场地多起来,群众步行不超过15分钟便能找到体育活动的场地。伴随着体育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对运动的参与度逐步提高,而专业体育赛事的引入,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参与运动的热情。如今,芜湖处处都是运动地,时时都是运动时,运动激情在人们内心发酵。
随着全民健身口号的深入人心,以及“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的推出,芜湖正积极构建形式多样、更加优质的便民健身网络。
——健身场所全覆盖。在全市布网布点,精心建设健身场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1995个,全民健身路径2959个、体育公园5个、口袋体育公园43个、健身道路(含健身步道、自行车骑行道、登山步道等)394条约900余公里。
——由“健身”向“健康”转化。目前,我市已建成市本级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并指导各县区建设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开展国民体质检测活动,为群众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
——举办群众体育赛事。近3年来,我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1500余场次,超过150万名群众参与,先后组织了全国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社区运动会、“六球一舞”四级联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与此同时,将芜湖航空马拉松、“中国·皖美山水”骑行赛·芜湖响水涧站等打造成为芜湖市特色赛事。
数据显示,当前我市经常参加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3.1%,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2.1%。由“15分钟健身圈”带来的便捷,正成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有力引擎。在解决“去哪健身”的基础上,芜湖的“全民运动”正在走向从“有”到“优”,从“多”到“悦”。
芜湖日报记者 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