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中山堂: 一部纪念堂与图书馆的共生史

字体大小:

中山堂今貌

中山堂和皖南图书馆的筹建和落成,《申报》《中央日报》《学风》《浙江图书馆馆刊》等报刊均在第一时间作了报道。

20世纪30年代的赭山,可清晰看到中山堂(资料图片)

20世纪30年代的中山堂(资料图片)

​修葺一新的中山堂内景

日前,随着赭山公园内的中山堂改造完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重新焕发活力。

中山堂,亦称中山纪念堂,它建于大赭山南麓,这里南临广济寺,北靠江城入画牌坊,东邻动物园,西接翠明园,是赭山公园的核心位置。中山堂始建于1934年,1935年3月17日建成对外开放。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12年芜湖之行,故命名为“中山堂”。

世事沧桑 百年印记

说到赭山上的这个中山堂,就不能不提与之如影随形的皖南图书馆。由于时间久远,加之留存的相关文献极少,一直以来人们都误认为是先有皖南图书馆,后有中山堂。其实,从保留下来的20世纪30年代文献档案和老照片可知,这幢建筑在落成之前,这里就已经被设计成中山堂和皖南图书馆两者共用的建筑。只是在举办各类社会活动时,更多的还是使用中山堂或中山纪念堂这个称呼。而在建筑正门的门额上方也镌刻有“中山堂”三个楷体榜书水泥字,因此,老百姓大多习惯称其为中山堂。

芜湖一地,文脉悠长,至民国初年已为安徽文化重镇,报纸、书店众多,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建立一座供民众免费使用的公共图书馆便摆上了议事日程。关于皖南图书馆筹建经过,在当时的报刊中尚可略见端倪。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三十一日《浙江图书馆馆刊》第三卷第六期记载:“芜湖专员王葆斋氏,筹设芜湖公园之中山纪念堂,全部行将完成。现拟附设皖南图书馆,以宏教育。即以故邑绅崔惠人先生(即崔国因,编者注)捐助皖南道教育会之当涂民田五百亩,移作该馆之经常费。盖道教育会,已停顿多年,并得皖南旅芜各县士绅之同意,乃决定组织皖南图书管理委员会,俾资管理。并定于十一月三十日下午二时,在专署开会,讨论一切进行事宜云。”报道中提及的王葆斋,此时刚刚接任芜湖县县长不到三个月。1933年10月,时任安徽省第二专区专员的王葆斋接替高寿恒兼任芜湖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王葆斋曾任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文史馆馆员。

王葆斋不仅是赭山中山堂的主要倡建者,他在赭山公园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1993年版《芜湖市志》记载:“1933年芜湖绅士、县长王铸人和芜湖中学校长柯德发等发起,开办‘芜湖公园’,在赭山南建‘皖南图书馆’和修建‘一天门’。”

1935年3月17日,皖南图书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在当时的芜湖,乃至整个皖南地区都是一件轰动一时的文化盛事。次日,《申报》就在该报第七版以“皖南图书馆开幕”为题,作了报道:“芜新建中山纪念堂皖南图书馆落成,十七晨行开幕礼,现备书约二万册,即日开放。”同日的《中央日报》也在第二版作了报道:“芜湖中山纪念堂及皖南图书馆昨举行开幕礼 芜湖公园新建中山纪念堂、皖南图书馆,均已落成,十七日晨同时举行开幕礼,到各界领袖暨民众数百人。”

开放当天,前来参加开幕典礼的有百余人,王葆斋在仪式上作了简短的报告。据记载,该馆建筑费用为四千余元,馆内的一些书架、桌椅等家具为当时的安徽第二监狱出资一千余元捐赠。图书部分,除了当时社会各界捐赠之外,图书馆还自购二千余元图书。为了充实皖南图书馆的藏书,王葆斋又将原芜湖学宫尊经阁暂存于芜关中学的全部藏书迁至皖南图书馆保存。至此,一座规模颇为可观的具有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皖南图书馆在赭山建立起来。

此后,中山堂和皖南图书馆共依共存了两年多的时间。这里既是芜湖及其周边地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场所,又是供广大市民免费阅读的公共图书馆。这一时期,中山堂身影仍频繁出现在各大报纸上,如1936年9月10日《申报》第九版在一条“吴鼎昌考察皖省合作事业”消息中就说:“各县镇、详细考察、复由合肥经淮南路经过巢县含山,于昨日到芜,皖财厅长杨绵仲,亦在芜相候,当由刘杨两厅长于此间各界领袖,在赭山中山纪念堂举行欢宴会。”

1937年底,芜湖沦陷,在此期间,中山堂毁坏严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山堂又被国民党军队占用。1949年4月芜湖解放,此时的赭山已是光秃秃的荒山,而中山堂也几乎化作一片废墟。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堂经过数次修缮,并曾在厅堂中央悬挂孙中山先生巨幅画像,供人们瞻仰,1954年移交赭山陶塘管理处管理。1958年,中山堂开设茶社等服务项目,向游客开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山堂曾多次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展览。2000年,赭山公园投资57万元,对中山堂进行彻底改建,拆除原先的旧房,新建一座中西合璧的中山堂,面积近800平方米,并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中山堂”三个大字,悬挂于正门门额处。为了方便群众的参观游览,还在中山堂的南面修建了一处约700平方米的小型广场,在这里既可近观赭塔、广济寺,也可远眺长江、镜湖,俯瞰市区美景。

一座建筑的文化涅槃

今年年初,中山堂再次启动改建工程,经过四个多月的建设,如今焕新归来。

记者在第一时间来到中山堂,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言部分,讲述本馆以孙中山与芜湖的关系为切入点,重在展示芜湖近代以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在党的领导下将中山先生的设想变为现实的成就。

核心展陈区分为“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长江巨埠 皖中之坚”“梦起方略 芜湖实践”“敢为人先 圆梦百年”四个部分,以辛亥革命前夕芜湖的城市风貌为叙事背景,通过珍贵历史影像、文献档案与实物展品,系统梳理了孙中山先生与芜湖的历史渊源及其《建国方略》对近代芜湖工商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心利用火车头艺术装置结合吊挂艺术字,将芜湖米市、明远公司、芜乍铁路、益新公司、福记恒机器厂、大昌火柴厂等芜湖代近史上的一个个辉煌篇章呈现在市民的眼前,让我们这座城市的百余年发展史触手可及。

芜湖日报记者 郭青 文 卫晗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