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走进芜湖首个省级儿童友好社区 共绘幸福“童”心圆

字体大小:

社区是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环境,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我们的儿童在社区的幸福感如何?

“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在大江晚报“我在社区工作站”栏目的组织下,儒林西苑社区、青山街社区、官山社区、古城社区的社区工作者们及社区志愿者一起走进北门口社区,探访芜湖市首个省级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亮点。

多点实地参观、倾听童言童语、经验分享讨论……一个个俯下身的儿童友好元素被发现,一个个“金点子”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助力儿童友好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


童声“议”出家门口的乐园

走访九莲塘二期儿童游乐场

5月30日上午9时,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从九莲塘公园二期的儿童游乐场传出,阳光下玩耍的儿童们露出灿烂的笑颜。社区工作者们刚踏入公园,便被眼前充满童趣的场景吸引:攀爬架、滑滑梯、迷你秋千色彩鲜艳;摄像头等安保设施时刻守护着儿童们;免费开放的篮球场、乒乓球场为儿童们提供了户外运动的好去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儿童友好”的设计理念。

“原本我们辖区内的九莲塘公园里没有儿童游乐设施,在公园二期建设期间,社区特意征求了‘儿童议事会’成员们的意见,助力家门口的公园成了儿童们的乐园。”北门口社区工作人员周娟介绍道。

社区工作者们陆续在秋千、转转杯等儿童设施前蹲下身,笑着与玩耍的儿童们交流。“这里太有趣了”“我喜欢在这里玩”……儿童们充满童真的话语也让官山社区工作人员感慨:“过去我们总觉得儿童友好是大人的事,今天看到儿童们的‘提案’变成现实,才真正理解‘一米高度看城市’的意义。”


传统文化浸润“一米世界”

参观儿童义卖活动

位于北坛正街的尚嘉幼儿园于2023年10月建成投用,大大方便了附近儿童就近入园。目前该幼儿园正在申报芜湖市儿童友好学校。

当社区工作者们走进幼儿园时,浓浓的艾草香与儿童们的欢声笑语扑面而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义卖正在进行中。儿童们用稚嫩的小手将艾叶、菖蒲等中药材塞进布袋,用彩笔在香囊上画下图案,奶声奶气地吆喝招揽“顾客”。“这是我们结合端午节与儿童节设计的主题活动,希望儿童们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用义卖善款帮助社区困境儿童。”园方负责人介绍道。

在参观过程中,社区工作者们看到,幼儿园以“儿童视角”为起点创设儿童友好成长的室内外环境,以“儿童健康发展”为核心推进特色教育服务,打造了家一样的幼儿园。青山街社区党委副书记王亚帆感叹:“儿童友好不是口号,而是从儿童的切实需求中捕捉灵感,把教育服务细致地做到了‘一米高度’,值得学习。”


五个维度解锁儿童友好“密码”

俯身倾听童言童语

楼梯处的“一米高度看节气”让儿童不用踮脚就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儿童阅读区的绘本按年龄段分类有序摆放;种植体验区的蔬菜苗正茁壮成长;梦“享”小屋记录了开展儿童活动的精彩时刻……这是社区工作者们来到北门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看到的情景,大家不禁为这些精心打造的儿童友好元素点赞!

现场,北门口社区工作人员围绕“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五个维度,详细解读了省级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秘诀”。据介绍,北门口社区成立了芜湖首家儿童探访营,通过带领儿童探访社区和城市地标性景点,大大提升了儿童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社区除了联动辖区公共单位开展多彩儿童活动,尤其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为充分保障儿童话语权,鼓励儿童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特意设立了儿童友好小信箱,目前已有增加上下学绿道建设等14条建议被采用实现。为体现成长空间友好,社区为儿童开辟了种植体验区,建立了标准化母婴室,利用碎片空间打造了儿童书画区等。社区还会定期开展家长教育课堂、心理教育课程等,促进亲子友好,处处营造儿童友好氛围。


经验碰撞让“金点子”流动起来

分享交流经验

参观之后的座谈会气氛热烈。社区工作者们针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遇到的困难和经验进行深入交流,并围绕“儿童参与”“空间改造”“服务创新”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之前我们社区在创建省级儿童友好社区时就曾到北门口社区‘取经’过,这次深入走访交流后更是受益匪浅。”儒林西苑社区党委副书记赵晶晶认为北门口社区“儿童议事会+城市探访”模式,融入了社区治理体系,值得学习。和北门口社区同属于大砻坊街道的古城社区妇联专干陈平平,期盼着兄弟社区能共享资源,今后多“牵手”开展儿童活动,共绘儿童友好“同心圆”。

来自教场东村社区的志愿者徐玉南经常到多个社区开展儿童宣讲和关爱活动。特意报名参加此次交流活动的他表示,大江晚报搭建的社区交流平台,让社区跳出“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局限,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带来更多可能性。“我要将了解到的好经验好点子传递给更多社区,也希望大江晚报未来多开展这样的交流活动,社区基层治理的未来一定会更温暖、更有力。”

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没有标准答案。正如社区工作者们最后达成的共识:只要坚持从“一米高度”的儿童视角出发,用“绣花功夫”打磨细节,每个社区都能成为儿童们的幸福乐园。

大江晚报记者 顾娅 文 许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