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监狱的百年沧桑史
监狱的至高点——八角楼
监狱内区入口
监狱内区俯瞰
监狱一角
监狱内景
5月25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携手北方工业大学等学术团体,共同举办“守护传承 阐释创新——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暨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全国建筑、文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推介了100个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自2016年9月以来,该活动已向社会推介了十批次共1000个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在今年的这份推介名录中,就包括了我市的安徽第二监狱旧址、芜湖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
是监狱 也是历史
安徽第二监狱旧址位于芜湖古城东部,宣春门西侧,是一座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旧式监狱。由于在安徽第二监狱修建之前,芜湖就曾有过一座模范监狱,故百姓仍习惯地称之为大清监狱、模范监狱,甚至还有人来个大杂烩——安徽第二模范监狱。现存建筑有十字监狱、看管房两处文物本体,以及女监、附属南楼、附属北楼三处保护范围内的附属建筑。这座古监狱是芜湖主城区规模最为宏大、形貌最为完整、特色最为鲜明的历史建筑之一。
早在民国元年(1912),芜湖一批有识之士就开始了建筑一座具有现代模式监狱的设想。据1912年5月6日《申报》6版报道:“芜湖模范监狱典狱员徐君以芜湖为通商巨埠,洋商甚多,所有模范监狱亟应筹设,以期革除专制时代囹圄之黑暗。籍可追收回领事裁判权之目的,故日前将皖南习艺所略加修葺,以五十人为定额,延请教师教授,制造务期养成有用之才,惟以经费支绌,特造具预算表,呈请都督饬令驻芜财政局每月拨给龙洋五百元,以作经常费用。倘有不敷,即将所制毛巾等项售卖,藉资补助。”
1916年,监狱地址最终确定在原千总署旧址上。据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记载:“千总署在县东。乾隆八年裁驿丞,以后廨十间为千总驻扎所。咸丰兵燹毁,同治间僦民居驻扎,光绪初迁入旧芜采营参将署。宣统三年缺裁。民国元年改为一区警察署,今改建省第二模范监狱。”“民国六年,由现任高等检察厅长袁凤曦筹款,呈奉司法部仿单十字式建筑。”
对于芜湖的这座监狱的建设过程,当时的新闻界也是比较关注的,《申报》就曾作过连续报道。1916年4月11日《申报》第7版报道:“芜湖模范监狱基址已勘定警察一区署所,建筑费估二万金。”是年5月3日,该报报道:“司法部特派调查安徽监狱专员查鍾泰、屠濂二君,昨日抵芜,由地方审检厅雷、何两厅长偕同部委会勘此间模范监狱地址。历时两年,监狱终告建成。”1918年8月16日,《申报》第7版报道:“省垣高等检察厅刻委派怀宁地方检察厅长李煦来芜验收第二模范监狱工程。”这一天,也就被视作这座监狱落成的日期。
芜湖这座监狱之所以被称为安徽第二监狱,是因为当时在安徽全省建有三座相类似的监狱。安徽第一监狱位于安庆,第二监狱设于芜湖,第三监狱设于阜阳(兼阜阳地方法院看守所),并在凤阳设有分监(兼省高一分院看守所)。
是文物 更是记忆
建成后的这座监狱,在建筑风格上沿袭了中国建筑传统形制,坐北朝南,正门设于东内街。该门楼很有特色,花岗岩石门框,门楼高达8.56米,顶部水平横线条与波浪形的弧线条相结合,上书“安徽第二监狱”六个字。该监狱规模庞大,东西长45.02米,南北宽75.28米,占地面积超1万平方米。虽经百年时光,至今尚存建筑的面积依然高达5000多平方米。从监区中心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登上守瞭望台,可俯瞰整个监狱。监舍呈十字形放射状,东西两侧为重刑监舍,南北两侧为轻刑监舍。监狱四周有青砖砌就的约6米高的围墙。当时,监狱设计关押男女犯人约400名。不仅芜湖一地的犯人,周边地区的当涂、繁昌、和县、铜陵五县判决的罪犯,也可送入这座监狱服刑。
当时,安徽第二监狱是安徽省当时设施最为齐全、设备最为先进的监狱,对关押的犯人提供基本生活设施较以前的旧式监狱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就连犯人的放风区域相较旧式监狱也大了许多。为了对犯人进行教育,还设置了专门的教诲室。监狱内还设有一名专职医生,犯人生病可以就地治疗。甚至对患了精神病和传染病的犯人,也有独立的精神病室和传染病室的隔离监管。为了让犯人能学习文化知识,监狱还与当时的安徽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设立了巡回图书馆机制。根据《安徽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概况》(安徽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民国二十五年编)记载:“民教馆与监狱为对于犯人实施识字、公民、健康、生计等教育……民教馆每月巡回监狱图书数量,暂定为一百册。巡回图书之种类,以精神感化、公民修养、科学常识及应用技术等类为限。规定每月十五日为图书巡回时期,由民教馆将新书送交监狱,即将旧书点查收回。”在1936年1月至6月间,累计向安徽第二监狱提供巡回图书609册,阅读人数达665人,图书种类涉及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美术、文学、史地等。此时的安徽第二监狱,其着眼点已经不是单纯地对犯人进行惩治,更在于感化和转变犯人思想,防止犯罪的再次发生。这种有着人文关怀的监狱模式,在中国古代监狱演进的历史中具有重要进步意义。
1937年12月芜湖沦陷后,监狱被改名为芜湖监狱,成为日军关押战俘和寄养伤兵的场所。1949年后,改建成安徽省第一监狱。1966年,第一监狱北迁阜阳,该监狱改作少年犯管教所。20世纪70年代后少管所迁往合肥,之后这座监狱内的一部分建筑改作芜湖发动机厂的职工宿舍,另一部分则成为原少管所的干部以及其他一些居民居住地。
安徽第二监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试图推广新政、进行政体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旧中国司法改革史上的一处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遗存。这座监狱是安徽仅存的近代新式监狱建筑,代表着整个安徽的近代监狱建筑的监狱样式,记载了大量近代法制变革信息,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2012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16年,对地面遗存在原结构基础上进行修复,如今基本还原了这座旧式监狱的历史原貌,预计年内即可对市民开放。
芜湖日报记者 郭青 文 卫晗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