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时光里 浪花交出了文化的答案

字体大小:

国家级非遗项目“无为鱼灯”正在表演

​省级非遗“无为民歌”传承课堂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传承

非遗美食——四季春的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小笼包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非遗璀璨如星河,彰显着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元魅力。作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芜湖,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江水的无声滋养中,也孕育出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养出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保护非遗文化,将“鸠兹遗韵”唱出新调,也是将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的芜湖实践。

长江孕育出的“非遗之美”

大江一路奔流,滋养着两岸广袤的土地。长江构成了芜湖独特的水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助推了非遗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上的芜湖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滨江通海,交通便捷。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两宋时期,芜湖被誉为“长江巨埠、皖江中坚”,成为当时沿江的一座名城;元明时期,成为皖南和长江中下游的物资集散中心,浆染业闻名遐迩;清时芜湖已发展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千百年来,芜湖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芜湖传统手工技艺就是植根于发达的冶炼业、手工业。宋代著名词人黄山谷曾赞美芜湖高超的铁冶技艺‘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发达的冶炼业和高超的锻技,为驰名中外的‘芜湖铁画’‘芜湖三刀’(剪刀、菜刀、剃刀)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鸠兹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芜湖卷)》一书中记载道。

从精绝技艺,到舌尖之味;从节庆民俗,到舞蹈戏剧……非遗勾勒出芜湖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据相关资料记载,在长期的积淀中,芜湖非遗逐渐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征。

商业文化特征。芜湖一直是长江沿岸的重要商埠和物资集散地,商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反映商业经济的“非遗”项目比比皆是,如:“芜湖铁画”“芜湖三刀”“芜湖杂货业”“芜湖浆染业”“芜湖街头叫卖”“芜湖花街竹编”等,都反映了芜湖历史上繁荣的商贸经济。此外,还呈现消费文化特征。商业发达,芜湖自然也是一个消费城市,从吃、穿、用,到医、乐、行,消费习俗五花八门。芜湖人民仅创制的小吃就名目繁多,口味各异,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四季春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等都被列入非遗项目,传承至今。

“截至目前,芜湖市现有县(区)级以上非遗共计28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30项,市级非遗65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类别。”芜湖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其中不少非遗项目根植于长江文明,承载着长江流域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比如,民间文学中,有蛟矶庙的传说。芜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地区,相传刘备夫人孙尚香自蜀归吴,听闻刘备死讯悲痛欲绝,投江自沉,却向上漂流,停留在长江直角转弯处——芜湖蛟矶,后人为纪念她,将其葬于蛟矶山上,并建蛟矶庙,此后,蛟矶烟浪成为芜湖古八景之一,多年来蛟矶娘娘被称为“长江的妈祖”“长江的守护神”而被芜湖百姓铭记。

国家级非遗项目“无为鱼灯(灯舞)”,是旧时无为人利用长江水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既种田又捕鱼来维持生计,人们在春节庆贺鱼粮丰收,祈求捕鱼平安,通过传统的鱼灯民俗寄托着愿望和情感,无为鱼灯沿袭千年,经久不衰,见证着长江渔文化的源远流长。而省级非遗项目“无为民歌”中,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船工号子”“放排号子”,也铭刻着长江水运黄金年代的历史景观。

“芜湖浆染技艺”“皖江全鱼宴制作技艺”“芜湖心意六合拳”……这些非遗项目则是长江流域手工业文明、饮食文化、码头文化的生动呈现。

“不竭的生命力”从哪里来?

非遗是长江文化的核心载体,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然而,城市化浪潮不可阻挡,大量非遗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发展土壤,长期横亘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才能赋予非遗强劲的内生动力,让它能够活下去,并且活得好?

从文化名片“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的传承保护历程中,可以看到芜湖是如何回应这份历史重任的。

芜湖铁画,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历经三百多年淬炼传承至今,被誉为“中华一绝”。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铁画的保护传承今已枝繁叶茂。2017年,芜湖出台地方性法规《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配套完善了一系列行业标准,芜湖铁画的基础性、生产性和整体性保护得到了一体推进。今年,发布“芜湖铁画传承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实施芜湖铁画传承与发展“1234”工程,促进铁画的创新与发展。

“为夯实传承基础,我市加强铁画传承人队伍建设,目前铁画从业人员近200人,包含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传承梯队。”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传承平台建设上,先后建成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多个传承基地,并在高校开设铁画课程,铁画传人成为“产业教授”,2017年至今,累计接受过铁画课程教育的学生达400余人。

与此同时,芜湖铁画还在积极尝试数字化跨界。芜湖铁画协会与科大讯飞、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三方合作签署了战略协议,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铁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传承。2022—2023年,铁画数字藏品两次上线,几千份作品在短短几分钟内便售罄。

近年来,芜湖铁画不断“走出去”,相继走进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南昌等各大城市,举办全国性巡展;举办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大赛,激励引导传承人适应市场需求,创新铁画产品……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芜湖非遗保护工作秉承的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路径,将非遗打造成“叫得响的城市IP、品得着的舌尖滋味、看得见的产业发展”。

近些年,非遗市集、非遗展演、非遗研学等活动在芜湖开展得如火如荼。2023年,芜湖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作为全国20个首批入选单位,成为文化和旅游部“沉浸城市故事会”先行建设推广单位,项目打造出一个集展示、体验、培训、研学、文创于一体的非遗美学美育传播空间,让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拉近与文化的距离。连续两年,我市举办长江流域非遗美食展,邀请了长江流域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近百项非遗美食(小吃)齐聚芜湖,这项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芜湖文旅品牌项目……

“说到底,只有人的积极参与和生动实践,非遗在当下和未来才能拥有不竭的生命力;只有尊重非遗的核心价值,让它回归并浸润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非遗的多维价值才能进一步得到放大。”芜湖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芜湖铁画、目连戏、无为鱼灯、耿福兴传统小吃、张恒春中医药文化等一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成效显著,在当代人手中没有变成“消散的历史”,而是“活在了当下”。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守护,流淌千年的长江文明得以质地更韧、生命力更强。

记者 康丽 文 吴安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