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向海启新程
汽笛划破夏日晨光。
6月26日,一列满载102个标箱的中欧班列,从芜湖塔桥多式联运基地启程,穿越满洲里口岸驶向莫斯科。这不仅是货物的远行,更是芜湖依托“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打造枢纽之城的脉动。
“塔桥基地已建成7条到发线、6条装卸线,我们还配套建设了2.4万平方米仓储。”市交投公司工程投资部副部长王振说,基地年作业能力达400万吨,使周边汽车、家电、光伏产业集群的物流时效提升30%,综合成本直降20%。
今年3月,这里的集装箱班列首次常态化驶向中亚、欧洲,困扰芜湖多年的铁路瓶颈应声而破。“三个月间,芜湖中欧、中亚班列已开行10列,发运1018标箱,有力支撑了汽车首位产业的出口需求,助力安徽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发展格局。”王振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塔桥基地经由宁芜铁路无缝连接朱家桥港区,将皖南、赣北乃至长江经济带的产业活力源源不断地泵向远方。如果说塔桥是陆上枢纽的引擎,那么芜湖港则是江海联动的心脏。
坐拥长江黄金水道,芜湖港朱家桥港区船舶如织。码头滚装船上,2000辆新能源汽车列队待发,即将沿江出海。
数据大屏上,两张相隔7年的图片更加令人震撼——2018年单薄的“合肥—芜湖—上海”单线,如今已织就辐射六省节点的密集网络;集装箱吞吐量从当年的80.31万标箱,跃升至2024年的162.89万标箱,稳居全国内河港口六强。
“这是安徽向海而兴的最大出海口。”芜湖港务公司党委书记章建语气坚定。作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芜湖港构建起辐射全国、连接海外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也卷起改革创新的千层浪。
章建介绍,“联动接卸”模式如手术刀般精准切割物流冗余,较传统模式节省2天时间,成本直降30%;“芜湖—上海”共舱管理令船舶装载率从54%飙升至80%以上;“抵港直装”绿色通道实现“运抵即装船”,集装箱在码头流转如疾风掠影;“航线专班”专属服务更颠覆传统逻辑:今年前5月,101个定制航次载着1.5万标箱汽车奔赴海外,彻底终结“货等船”时代。
与此同时,智慧基因注入港口血脉。无人化调度使作业效率飙升50%,人力投入锐减67%,闸口通行效率跃升75%。在管家式服务的精密护航下——汽车、家电、光伏三大产业专属通道高效运转,向世界宣示“芜湖造”的力量。
多式联运的交响,在天空与大地间共振。40公里外的芜宣机场,全货机满载电子元器件直冲云霄。这座年轻机场已架起通达越南河内、日本大阪等重要城市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随着升级4E级中型机场的步伐,它正积极申报临时口岸开放和B型保税中心,规划2035年实现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0万吨。周边公铁通道的贯通,将使其蝶变为长三角空港服务集聚的新高地。
俯瞰芜湖,陆路血脉加速奔涌。即将通车的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如地下银龙贯通南北,双线六车道将跨江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5分钟。芜宣高速“四改八”工程改造进度超过9成,计划今年底全线通车。351公里高速公路织就全省第一密度的路网,22个高速出入口将“市区15分钟、县域20分钟上下高速”变为现实,市域“半小时通勤圈”已然成形,为经济脉动铺设出真正的“快车道”。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立体的交通网络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企业物流成本持续下降,贸易通道不断拓宽。芜湖港岸线利用率达28.89%,高居全省榜首。随着口岸扩大开放朱家桥港区获批,芜湖港规划到2027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万标箱,2030年剑指300万标箱。届时,多式联运枢纽全面建成,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大江东去,不舍昼夜。塔桥基地的钢铁驼队、朱家桥港的万吨巨轮、龙湾隧道的车流灯火、芜宣机场的银鹰展翅,汇流成壮阔的时代航程。此刻的芜湖,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鼓满风帆,向着蔚蓝深海全速进发!
芜湖日报记者 王世宁 俞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