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创新芜湖再进阶:“产业+科创”双向奔赴

字体大小:

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五千亿大关的新起点上,创新如何引领芜湖再开新局?

6月底,芜湖市政协召开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暨“坚定走‘产业+科创’之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专题协商会,围绕进一步深化“产业+科创”融合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更具黏性的创新生态献计献策。“产业+科创”的双向奔赴,正在芜湖激荡生成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再开新局 精准选题把脉问诊

创新芜湖,是有家底的。

从总量上看,2024年,芜湖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5120.5亿元,稳居安徽第二;研发投入强度4.2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22.2%,两项指标领跑全省。从产业上看,2024年首位产业汽车产业全链营收达5840.3亿元,机器人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六,低空经济、智算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创新能级持续提升的同时,对照“三地一区”战略目标及“六个之城”建设目标,芜湖也面临着汽车全产业链协同有待加强,新兴产业体量仍显不足、未来产业培育还需时日等差距与不足,这些成为摆在城市决策者面前的关键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市政协选择以“产业+科创”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年度重点协商课题,正当其时。这一选题获得市领导肯定,认为“这个协商主题选得很好,十分契合当前芜湖发展的核心任务”。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深入研究中央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标省委“三地一区”建设要求,开展为期四个月的深度调研。一方面,深入长三角考察常州“1028”产业体系、苏州“1030”创新矩阵、杭州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等;另一方面,走访市内18个科创园区和高校院所,并召开6次务虚会,深入研讨,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调研中看到,芜湖经济发展质效高背后的创新赋能,是城市发展最宝贵的驱动力。要锚定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要求,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更为深远的统筹谋划。”市政协调研组一位负责同志介绍说,从选题到调研,从起草建议案到反复征求意见建议,整个过程坚持发挥好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注重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的质量。“要在协商中增进共识,为加快构建具有芜湖特点和芜湖优势、对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这位负责同志表示。

务实建言 加速释放创新动能

“着眼未来,芜湖必须坚定走‘产业+科创’之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产业生态更优、质量更高,具有芜湖特点和芜湖气度的‘12225’现代化产业体系。”

协商会上,市政协调研组的建议掷地有声。建议从抓重点、增动能,推动三次产业的量质齐升;强主体、聚攻关,提升产业创新核心竞争力;优环境、增合力,厚植产业与科创良性互动的发展生态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做到了既立足市情,也着眼长远,既做总体谋划,更注重落地,增强实效。

仔细分析所提建议的核心“12225”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高度契合。以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建议提出“坚定首位产业不动摇,力争2030年规模突破万亿元,把芜湖打造成国际著名汽车城”。具体包括,支持奇瑞深化智能、新能源汽车赛道布局,加速新能源整车研发及核心技术创新,重点突破电池、电驱、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聚焦下一代固态电池、AI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发力。这与奇瑞近年来打造开阳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不断发力自主创新的战略布局高度一致。

建议提出的优势产业智能跃升、新兴产业聚链集群、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等建议,深入剖析痛点难点,为全市产业不断补链强链延链,加快集群成势给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参会市领导充分肯定了政协的意见建议,要求有关部门认真梳理,充分吸纳到工作中去。

从议政到施工,从建议到蓝图,协商成果正在转化成为生动实践,开启创新进阶的“加速度”。在开阳实验室内,在科技副总的攻关一线,在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创中心,在近期揭牌的上海交大芜湖研究院……随处可见生动的创新场景,“产业+科创”在双向奔赴中融合碰撞,迸发出蓬勃生机。

“政协建言的价值,在于将发展痛点转化为突破路径。”市政协领导如是总结。跨过五千亿的门槛,进阶的芜湖正以破茧成蝶的豪情,书写新质生产力蓬勃向上的崭新答卷。

芜湖日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