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开设“国际课堂” 打开乡村振兴新思路
七月的皖南乡村,暑气蒸腾却挡不住热情。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的古树浓荫下,巴基斯坦留学生阿泽姆举着竹编“福”字,耐心指导几位孩子拼读英语单词“blessing”。孩子们清脆的跟读声与蝉鸣声交织,引来路过的村民驻足笑望。这幅生动场景,正是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中分村开展的“外语赋能”行动的缩影。
“外语+支教”,今年的暑期“三下乡”实践中,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除了开设基础英语、趣味口语、外文歌曲等课程外,还精心打造了乡土文化双语小课堂。大学生们引导村里的孩子们用英语讲述家乡故事、描绘家乡美景、介绍非遗传承。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我们中分村这么美!我学会了用英语向别人介绍我的家乡,感到特别自豪!”
外语教学也创新性融入乡村生活场景:在古树下开展的晨读课上,孩子们用英语描述古树枝干的形态;手工课上,孩子们跟着留学生学用法语介绍漆扇工艺;田间地头的实践课上,大学生们教孩子们用英语翻译“锅巴”“竹编”等农特产品名称……团队队长、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李瑞琪表示:“我们不仅要打开孩子们看世界的窗口,更要帮他们架起一座让世界了解家乡的桥梁。语言是工具,自信和热爱才是内核。”
与此同时,一群留学生也走进了中分村。这些“洋面孔”并非匆匆过客,他们与中国学生结对,深度参与到乡村实践中。来自萨尔瓦多的留学生迪亚发挥咖啡制作特长,帮助村咖研发新口味;来自哥伦比亚的留学生丽赛斯则对村里的特色锅巴产生浓厚的兴趣,尝试设计融入南美审美元素的包装和双语说明……
“外语+振兴”,中外智慧激活乡土。中分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赵华杰表示,留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新鲜点子,打开了乡村振兴新思路,产品有了“国际范”之后,一定会卖得更好。
以外语为媒介,古老乡村正焕发新生机。当孩子们用多语种自信地介绍家乡风物,当农特产品穿上“新装”,一幅外语赋能、青春添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中分村徐徐展开。
大江晚报芮娟 胡芳 孔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