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爱心接力四载 托起乡村未来

字体大小:

盛夏的清晨7点刚过,湾沚区红杨镇珩琅山村的乡间小路上便热闹起来。村干部穿行在村舍间,挨家挨户接上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将他们送往珩琅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爱心托管班”(如图)。自2022年首次开班以来,这座大山脚下的托管班已默默守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四个年头。今年,18名6岁至14岁的孩子在这里开启了他们的“特殊暑假”。

乘“爱心专车”到托管班

“诗涵,吃完早饭上车啦!”7月18日7点10分,村干部准时敲响11岁女孩王诗涵的家门。小姑娘抓起书包跳上接她的村干部的“爱心专车”,身后的爷爷站在院门口目送,念叨着:“孩子爸妈在外打工,要不是有托管班,暑假作业都没人辅导。”

这样的场景这段时间正在珩琅山村上演。为解决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学习难”问题,珩琅山村村委自2022年起开设公益托管班。今年托管时段从7月10日持续至8月9日,每天上午由村干部义务接送孩子。18名孩子中既有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也有双职工家庭儿童和困境儿童。村党委委员吴佩景介绍,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多,过去暑假孩子满山跑,现在家长们能安心工作了。

走进挂着“爱心课堂”标牌的教室,76岁的退休教师王承龙正带着孩子们晨读。作为连续四年参与托管班的“元老”,他觉得,“这些娃娃就像自家孙辈,得让他们学得安心、玩得安全。”

琅琅书声稍歇,5名大学生志愿者登场。安徽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大二学生胡文豪擦拭完黑板上的古诗,又转身给四年级学生讲解数学题。“去年有个孩子总问‘大学是什么样’,今年他主动要我教编程基础。”这位连续两年返乡支教的学子笑着说。

据了解,“00后”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开设了科普小实验、乡土文化课等特色内容,孩子们在趣味剪纸中认识几何图形,在户外写生中记录家乡山水。

托起的是暑假时光更是未来

课间活动时间,孩子们在院子里跳长绳、打羽毛球,欢声笑语惊飞了枝头的麻雀。王诗涵在暑假日记里写道:“这里有会变魔术的物理课,有能画出彩虹的美术课,还有总给我扎辫子的小胡老师。”

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托管班就像“及时雨”。村民张大姐在镇上厂里工作,过去每到暑假就发愁:“让孩子单独在家怕出事,带到身边又影响工作。”现在她每天上班前把孩子交给村干部,“孩子还能跟着大学生学英语,比在家强多了。”

11点30分,村干部将最后一个孩子送回家时,胡文豪还在整理第二天的教案。“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就像看到十年前的自己。”这位从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坦言,支教让他更理解教育的意义。而王承龙老师则有更朴素的愿望:“只要走得动,就想陪着这些娃娃多读几年书。”

四载春秋,这座深山里的托管班从最初8个孩子发展到如今18人,累计服务儿童超50人次。它不仅是课业辅导站,更成为连接城乡、传递温情的纽带。正如公益托管班负责人所言:“我们托起的不只是孩子们的暑假时光,更是一个个向阳生长的未来。”

大江晚报记者 汪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