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长江边 “新荷”碧连天

字体大小:

从“码头林立”到“绿水青山”(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亲水平台成为观赏江景的新地标

万乐在采摘葡萄


行走在繁昌区新港镇新荷社区的江堤上,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江水碧波荡漾,岸边意杨挺拔成林,风吹过枝叶沙沙作响;远处吊瓜田垂坠着金黄的果实,葡萄园里一串串“阳光玫瑰”晶莹剔透。这幅“水清岸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是新港镇长江岸线综合治理交出的一份答卷。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新荷社区党委副书记黄飞指着眼前美丽的江岸感慨道,在社区3.05千米的江岸线上,曾密密麻麻分布着14座小码头,支架引桥交错纵横,码头上车来车往尘土飞扬、废渣堆积,不仅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也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转机发生在2017年。新港镇积极响应国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启动长江岸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坚决拆除沿线码头和泊位,逐步恢复生态原貌。如今,这里已成为繁昌区和三山经开区重要的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实现了从“码头林立”到“绿水青山”的华丽转身。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新港镇注重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在江堤外大面积种植了意杨和水柳,形成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江岸复绿成效显著。“原小河口自然村位于江堤外,汛期江水上涨时,就会被淹,严重影响到居民的安全。同时,居民养猪、养鹅等养殖行为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都给江水带来一定的污染。”黄飞介绍说,为彻底解决民生与环境矛盾,江堤外的小河口自然村39户居民被整体迁至堤内的新农村实验区,既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排放。“以前每到汛期总是提心吊胆,水大时家就会被淹。”原小河口村居民钱冬梅回忆道,“现在住在楼房里,再也不担心了,不仅住得安心,周围的环境也更美了。”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江堤下不远处,退伍军人万乐经营的30亩葡萄园正迎来丰收。银灰色的钢架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串串颗粒饱满的“阳光玫瑰”挂满藤蔓。

一大早,万乐就忙活开了,他手脚麻利地给刚采摘下来的“阳光玫瑰”装箱。“在选择项目时,我们特意将这里的土质拿去检测,发现特别适合葡萄种植。”说话间,他的双手毫不停歇。

退伍后,万乐也从事过几个不同的职业,最终他选择了回乡创业。“家乡的环境一天天改变,再也不是当年灰尘漫天的景象了,这给我回来创业带来了信心。”2021年,他和两个伙伴开始种植葡萄,在种植过程中他们坚持使用有机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既保证了葡萄的健康安全,也避免污染土壤和江水。如今葡萄园年产8万至10万斤,销售额近40万元。“葡萄品质好,口感佳,根本不愁销路。”万乐笑着说道。

新荷社区因地靠长江,气候湿润,土壤疏松肥沃,传统上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旱地种植葡萄、西瓜、瓜蒌和蔬菜。但由于扬尘严重,当地稻米和蔬菜品质不佳,难以卖出好价钱,种植业发展步履维艰。新港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农业农村股股长谢君对此深有感触:“以前环境差,灰尘满天,树叶上的落灰都能写字。农作物表面也常常覆盖一层粉尘,严重影响外观和品质。”

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码头拆除、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逐步落实,自然环境显著改善。“现在这里土质肥、水质好,非常有利于种植业发展。”谢君说。

环境的蜕变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与价值,更吸引了越来越多像万乐这样的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地见效,新荷社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熟悉‘三农’,热爱农村的高校毕业生、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人才心系家乡、反哺故里。”黄飞说,社区培养一批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青年人才,纳入社区后备队伍,打造一支扎根泥土、服务百姓的“生力军”。

同时,新荷社区还通过社区党委领办合作社的方式,积极推行“党建+物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引进企业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与种植,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也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离万乐的葡萄园约1.5千米处,一段全长656米的长江防洪墙巍然矗立。这段于2021年竣工的工程,巧妙地将防洪功能与居民休闲需求融合,亲水平台成为当地观赏江景的新地标。“我喜欢傍晚来这里走走,这里的落日美极了。”新港镇文旅事业股的江桥说,每到傍晚,只要天气允许,附近居民便会三五成群来此散步、观景、闲谈,孩童嬉戏,老人休憩,处处洋溢着温馨与生机。此外,社区还陆续实施了管网改造、路面整修、河道清淤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从昔日灰尘漫天到今天绿意盎然,从往年汛期忧患到如今安居乐业,新荷社区的水清、岸绿、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芜湖日报记者 李扬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