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芜湖采蓬人 百日忙碌换“三季”清甜

字体大小:

荷影浮动

金小红正在采摘莲蓬

8月27日上午8点,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小格口休闲观光园的荷塘里水声潺潺,荷影浮动。57岁的金小红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水中,动作娴熟地拨开层层荷叶,眼寻手掐,快速又轻巧地摘下一只只饱满的莲蓬。“这个好,刚采的,又嫩又甜!”大把鲜绿的带梗莲蓬扛上肩头,他笑着抽出一支递给赶早的客人,额上的汗珠在晨光中微微发亮。

40亩荷塘,莲叶接天,荷花亭亭,青石板小径穿梭其间,移步便觉清香四溢。金小红是土生土长的霭里人,与荷为伴十余年。2014年,他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并用4亩地试种荷花,摸索经验。三年后,他承包下35亩土地,正式踏入“荷产业”。

正赶上第二季莲蓬上市,金小红每天清晨5、6点换衣下水,采摘一个半小时,无论烈日还是大雨,雷打不动。收获莲蓬少则500只,多则1000只,农用三轮车的车斗里装得满满当当。如今,这片荷塘里种有“三季”荷花,每年6月20日左右开始采收,“能采上100天,一直要忙到10月头。”

“咔嚓”一声,又一只莲蓬应声落下,这些年的劳作,金小红早已与这片荷塘达成了默契。莲蓬采得快冒得快,为了让它在最新鲜的时候上市,金小红掌握了采摘诀窍,“最重要是看莲蓬‘屁股’,泛黄泛青就是成熟了。莲蓬和梗子之间是个‘7’字最好,如果莲蓬头朝天,就是还没熟。如果莲子尖颜色变深,那就是老了。”

荷塘水深虽仅70厘米,行走却并不轻松。金小红必须穿着长衣长裤,外罩十几斤重的胶质雨裤雨靴,防止皮肤被荷叶梗刺伤,也便于在泥泞中行走。“温度低了不开花,这活就是30度以上的热天干的,没啥,我都习惯了。”每次采蓬归来,金小红的衣服里面是汗水,衣服外面是露水,指甲缝里还带着河泥。

随着莲蓬一车车上岸,它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有的莲蓬被提前预订的客人现场提走,有的被打包发往合肥、上海、南京等地市。除了传统销售,金小红还尝试了多种新方式。他在小格里景区的集市上设置了无人售货点,10支一把,一把10元,扫码即取,赶上周末一天能卖上90余把。他也接触直播电商,把莲蓬卖得更远、更快。荷塘还设置体验项目,很多游客专门带着孩子开车过来,体验“溪头卧剥莲蓬”的田园风光。

在采摘旺季,金小红还会请周边村民帮忙,既提高了效率,也为大家增加了收入。“都是乡亲,能一起做点事,我也开心。”金小红算过,100天的忙碌,这片荷塘大约能带来4万元增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最让金小红引以为傲的,是他的荷塘几乎不用农药。“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虫害少。加上我们这水质好,阳光足,荷花纯天然生长,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说到莲蓬,他更是如数家珍,“这莲蓬一身都是宝,嫩莲子剥开当水果吃,老一点用来炒菜,再老点就晒干煲汤、做糖水。剥完的莲蓬壳可以煮鸡蛋,也能当柴火烧或者给花施肥。莲子心最苦,也是最贵重的,一车莲蓬剥不到二两莲子心,拣上十几颗泡茶喝,降火,这个季节最合适不过了。”

太阳渐渐升高,石板小路蜿蜒伸向荷塘深处,溪流伴着幽香,串联起眼前一片碧绿。金小红依旧弯腰、伸手、轻拧,动作行云流水,身影渐渐又没入荷叶深处。高温之下,比荷花更清香、比莲子更绵长的是采蓬人劳作的每个瞬间。

大江晚报记者 程茜 实习生 钱琰 文 记者 许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