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联治:长三角的绿色协奏曲
当皖浙民警操控的无人机在新安江上空联合巡航,当皖苏三市的执法船在长江江豚栖息地并肩行动,当皖浙监测人员于新安江畔共同取水检测——一幕幕打破行政壁垒、共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场景,正以“共保联治”为音符,在长三角大地上交织成曲。这曲生态联治的绿色乐章,正以制度创新为谱、科技赋能为弦、协同共赢为魂,奏响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生态联治的基石,在于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藩篱。
马鞍山、南京、镇江三市协同出台《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将渔业执法部门从“兄弟单位”升格为“一家人”,实现了联合资源调查、执法监督的常态化运作。
新安江畔的创新更为深刻——皖浙边界建立的“四乡两镇两所”网格联防联调机制,赋予民警“生态警长”身份,使生态警网工作站成为跨省联动的坚实支点。制度如坚韧纽带,将昔日分散的治理“孤岛”串联成高效运转的“群岛”。
随着《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新安江模式”从地方探索实践正式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生态治理的“长三角方案”,正成为全国流域治理的“通用语”。
科技赋能则为生态联治插上精准治理的翅膀。
在皖浙交界水域,“无人机+”警务应用已成为生态警网工作站的“鹰眼”。民警朱希威与方昊的联合操控与隔江喊话,使得非法捕鱼行为无处遁形。一年间,仅街口工作站就驱离非法垂钓40余人次。
2023年启用的皖浙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以“国内监测项目最多”之姿,通过新增重金属、新污染物等关键指标监测,为饮用水安全构筑了科技的“天网”。
科技在此非冰冷工具,而是跨越地域阻隔、实现精准治理的智慧桥梁,使“共保联治”在技术的支撑下得以精准落地。
生态联治的深层价值,更在于以生态保护为支点,撬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跃升。
新安江的实践最为璀璨——自2012年起,浙皖两省接续三轮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淬炼出享誉全国的“新安江模式”。它从最初的资金补偿,不断迭代升级,正迈向“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的建设,致力于形成资金、产业、人才深度交融的多元补偿新格局。
数据显示,2024年新安江水质达标率100%,其干流、支流水质状况均为优——这不仅是生态答卷,更是生态价值向发展价值转化的璀璨证明。当“一水共护”走向“一域共富”,生态保护便不再是单向消耗投入,而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源头活水。这种模式不仅惠及本域,更如同涟漪般扩散,目前全国已在23个省域、27个流域复制推广该模式,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从长江江豚到新安碧水,从皖苏携手到皖浙联动,长三角的生态联治实践已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绿色浪潮。皖苏三市的“共护一江豚”,与皖浙间的“共护一江水”,其精神内核高度一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流动性,天然要求超越人为划定的行政边界。新安江模式的成功,正是对这一规律的深刻洞察与主动顺应。
当制度创新打通治理血脉,科技赋能为协同添翼,多元补偿模式激活发展动能,生态联治便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绿色引擎。这不仅关乎一江碧水、一片净土,更关乎区域永续发展的未来格局。绿色协奏曲已在长三角奏响,其和谐之音,必将随着生态文明的浪潮,响彻更为广阔的山河大地。
作者:李斌 汪洁